天任考研小編為大家整理了“24考研政治復習:認識論”相關內容,為考生們準備考研政治提供指導。更多有關考研政治知識點可關注考研備考欄目。
24考研政治復習:指導認識論
歷史唯物主義
一、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點:
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關系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1、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一的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
社會意識根源于社會存在,是對以實踐為基礎的不斷發展變化的現實世界的反映。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這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依賴性。但社會意識并非消極被動地受制于社會存在,它既依賴于社會存在,又有其相對獨立性。
2、社會意識的相對獨立性
一是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發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
二是社會意識內部各種形式之間的相互影響及各自具有的歷史繼承性。社會意識諸形式均有自成系統、前后相繼的歷史鏈條,因而具有歷史繼承性,有其發展的特殊規律。
三是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的能動的反作用。這是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突出表現。
3、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系原理的意義
首先,這一原理在人類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確解決了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是社會歷史觀革命性變革的基礎。
其次,這一原理對于社會發展特別是社會文化建設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社會發展理念特別是路線、方針、政策是否正確,取決于它們是否能夠正確反映社會存在。
二、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規律及特殊形式
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根源于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與人們的歷史選擇性相統一的過程。
1、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
主要是指社會形態依次更替的過程和規律是客觀的,其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確定不移的。社會形態更替歸根結底是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結果,其中,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最終的決定意義。所以,只要把全部社會關系歸結于生產關系,把生產關系歸結于生產力的高度,就有可靠的根據把社會形態的發展看作自然歷史過程,就能夠發現“各國社會現象中的重復性和常規性”,即規律性。也就是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規律性,從根本上規定了社會形態更替的客觀必然性。
2、人們的歷史選擇性包含三層意思:
第一,社會發展的客觀必然性造成了一定歷史階段社會發展的基本趨勢,為人們的歷史選擇提供了基礎、范圍和可能性空間。
第二,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也是一個主體能動性與客觀規律性相統一的過程。
第三,人們的歷史選擇性,歸根結底是人民群眾的選擇性。人們對于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最終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把握和順應程度。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人民群眾是社會形態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對于社會形態的歷史選擇,正是在遵循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經過參與社會變革實現的。
三、人民群眾的歷史作用:
1、人民群眾在創造歷史過程中的決定作用
(1)人民群眾是一個歷史范疇。人民群眾從質上說是指一切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的人,從量上說是指社會人口中的絕大多數。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人民群眾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實踐的主體,在創造歷史中起決定性的作用。
(2)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人民群眾是社會精神財富的創造者。物質生產活動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精神生產活動的主體也是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人民群眾是社會革命的主力軍,他們在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2、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
(1)群眾觀點的主要內容
堅信人民群眾自己解放自己的觀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虛心向群眾學習的觀點。
(2)群眾路線基本內容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群眾路線是無產階級政黨的根本路線,也是黨的根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以上是天任考研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4考研政治復習:認識論”,希望考生們都能備考順利,考上自己心儀的院校。想了解更多考研政治備考相關內容請關注考研備考欄目。